第1230章 早有准备
对于苗记纺织,他已经考虑很久。
毕竟,他对纺织行业不是太精通。
但要说一点不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
一个每年都能买上几百件衣服的人,怎么可能不关心纺织工业。
周书文不仅有无数个衣服、鞋子。
她对每种衣服的布料、做工也研究颇深。
耳濡目染,易飞对未来的一些新布料也略知一二。
很多,就是在八九十年代才有的。
同理,易飞对国内外一些品牌服饰公司的运作状况,发展历程也知道不少。
把一个成功企业的模式套用过来,苗记都会受益非浅。
易飞的打算是,苗记纺织集团华夏公司他准备分几大块。
苗记棉纺针织厂,以原来的青江纺织厂为基础,主要生产棉织品、针织品,丝织品。
这正是目前苗记纺织的主产品。
苗记高纤纺织厂,以生产各种化纤产品为主,这也是未来展的方向。
易飞知道的很多高端布料,就由这个厂开发、研究。
苗记纺织品厂,以生产毛巾、床上用品、工业纺织品为主。
这同样是现在苗记的主流产品,不然也不可能光库存就拉了一大船。
苗记国际服装厂,以承接服装代加工为主。
代加工的利润不高,但苗记不同,他有上游产业链的纺织厂。
苗记印染厂。
其实这和苗记现在的产品也差不多,但易飞明显把高纤纺织做为未来发展的主导。
他目前就想到这么多。
具体实施还得自己那个表哥和梁槿溪来了再行决定。
尽管舅舅说过,苗记华夏一切自己说了算。
但还是和他们谈过再说。
尽管那个表哥不太靠谱。
刘建军把那本厚厚在规划书草草的翻了一遍,“这就建不少的厂啊?”
他以为就是把青江纺织厂扩大规模。
原来不是的。
难怪苗记首先要收购了集体所有制的股份。
人家本来就是要建个工厂群,股分给易飞可以,易飞是人家外甥,凭什么给集体啊。
如果不是赵秋城。
估计根本没有合资。
不过,他对易飞所说的打造纺织之都的说法更加充满了信心。
还以为这家伙不管了呢。
他也没闲着啊,写了这么一本厚厚的东西。合着,他早就心里早有打算啊。
说起来,这本方案书比他和郑韵做的一切都有价值。
刘建军说道:“这本能给我拿回去慢慢地看吗?”
一时半会,他哪能看得了这么多东西。
“不行。”
易飞摇摇头,“一是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但也不掳瞎想,是根据苗记准备投资的金额,现有产品和未来纺织工业发展方向写的,但总归要经过苗记的认可,二是这本我要拿给苗记的人看的,你拿走了,我总不能再写一本,很费时间的,我让你看看,就是让你吃个定心丸,别瞎琢磨,我说过的话怎么能不算话,退一万步的话,苗记真不投资了,我个人也投得起。”
他去年和赵总说要青江纺织厂时。
可没有苗记啥事。
现在有了苗记,丽飞公司就没有必要在纺织行业再插一脚。
做好丽飞的服饰品牌就是了。
国外那些大品牌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加工厂。
刘建军哈哈笑道:“那当然,小易总是什么人,肯定是一口唾沫一个钉,你家哥哥我的前途可压在弟弟身上了。”
小孩嘛,就得顺着、哄着。
他再有本事,也只有十六岁。
像王江国那傻逼,他也是服了。
易飞拿来一副临东市地图摊在茶几上。
他指着一处用红色圆珠笔圈起来的一小块区域说:“刘副区长,我建议你去找关副府长,把一小块区域搞成一个小型工业开发区,把临河湾镇打造成纺织之都不能就靠苗记,也不能只靠我一个人,得咱俩共同努力,纺织工业产业链中的企业多了去了,你怎么拉来更多的投资那就是你的事了,我这么说没有任何私心,纯粹为了临东的经济发展。”
没有个几十上百家纺织及相关企业,也有脸称纺织之都?
拉投资这事就得相关部门去做了。
易飞接着说道:“丽飞公司准备在这个位置建个大型纺织品批发中心,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商户入住,我觉得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有个四五年时,郊东区就会完全变个样,那时候,不说别的,你一个郊东区区长肯定是跑不掉的,三十七八岁,一个区长,也还行吧。”
关副府长还是很欣赏刘建军的。
领导赏识,再做出政绩。
提拔是必然的。
不过,就他那热血性格,是很难在一个地方做一把手的。
将来最多在省市各个署高就。
刘建军眉开眼笑,“我肯定和你同心协力啊,小易总,你要早生几年,哪有赵秋城啥事?”
升官不升官,他不在乎。
只要能让临东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他就心满意足。
不是他小看赵秋城。
赵秋城当初和他建厂的时候,就是觉得能赚钱就建。
哪有啥规划。
易飞不一样啊。
他对苗记的规划都写成了两三百页的书。
他不是在建一两个厂,而是在规划一个产业链区。
苗记落成以后,他就是再去找投资,也好拉啊。
背靠大树好乘凉,那些小的工厂、企业,谁不愿意靠着一个大的企业生存。刘建军话音刚落。
赵秋城推门进来,“老刘,我发现了,你他么背后就没说过我一句好话。”
自从他认识易飞后,基本上不搭理自己了。
见了面也没有一句好话。
刘建军一愣,“我靠,你是曹操啊,这么不经念叨。”
他一点也不觉得尴尬。
他又没有说错,赵秋城自己也得承认,他和易飞是差得远嘛。
易飞问道:“赵总什么时候回来了?”
赵总和余老师度蜜月准备去的地方可不少,他觉得起码二十多天才能回来。
这才十来天。
“上午就回来了。”
赵秋城说道:“本来准备多玩几天,可是你们余老师放不下你们这帮学生,就回来了。芳芳说,等署假了,我们再一起出去玩。”
芳芳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说,要是丽丽在就好了。
干脆有时间大家一起出去玩得了。
蜜月不蜜月的,也没多大差别。
余春芳跟着进来,“刘副区长也在呢?”
刘建军说道:“嫂子,我和秋城同学,他比我大两个月,所以我得喊您嫂子,您就喊我名字就成,啥副区长不副区长的。”
余春芳拿出他们带来的各地小吃,“跑了几个地方,也没有买什么,就带了点名地的小吃,刘副区长也尝尝。”
易飞刚回来还不到一年。
对这些小吃自然不稀罕。
刘建军拿起一块点心,“我今天可是收获巨大,先是小易总给我上了一课,还有这口福。”
小易总不但要在郊东区投资建厂。
关键是他的思路给自己开了一扇窗。
让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赵丽丽冲进屋里,她在正屋听到了余春芳说话的声音。
她进屋就抱住余春芳,兴奋的跳着双脚,“芳芳姐,你终于回来了。”
尽管她已经和小哥结婚。
赵丽丽还是更想叫她姐姐。
她从十四岁开始,可以说是在余春芳照顾下长大的。
她和余春芳的感情早就超越了同学、朋友的范畴。
有很多话,她不会跟妈妈讲,但一定会跟余春芳讲。
刘建军说道:“我就没见过有这么好关系的姑嫂。”
赵丽丽也不理他,拉着余春芳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