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民生向来多艰

    “朕当太子时,人人皆说朕仁爱友善,是仁君之材。”

    “这样不好吗?”

    顾凌风淡定道,“您当太子时,上有皇上贵妃,旁有汝南王,群狼环伺险象环生,只有仁爱友善,谦恭退让,才能服众。”

    “可如今,您已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天下之主,您不需要再惧怕任何人,也不需要再顾忌任何人,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巩固皇权。”

    “太叔治理国家时,因不忍心用严厉的法案,从而导致郑国盗匪猖獗,民怨沸腾。”

    “孔子曾说过,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约束他们;”

    “可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则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他们的处境。”

    “战国时,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要加以刑罚,这样就未免太过严苛;”

    “梁武帝看见执行死刑就会心有不忍,往往流着泪把罪犯给释放掉,这样又太过宽容,最后落得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终究来说,做太子和做皇上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行为处事自然也不一样。”

    “皇上继位以来,一直宽严相济,恩威并施,臣一直觉得自己在跟着皇上走正确的路。”

    “今后,臣也将跟着皇上一直走下去。”

    皇帝看了顾凌风许久,道,“先帝还在世时,只平江王一个兄弟,向来照顾。如今于公于私,朕都该体恤兄弟,宽慰世人。”

    “只是这景氏女,身份太低,若是做了王妃,朕恐祖先责怪。”

    顾凌风道一句,“这不是正好吗。”

    皇帝一愣,待反应过来,笑了。

    “朱英,传旨。”

    “成国公女景氏云萝,贤淑大方,品貌出众,特赐为平江王妃,待钦天监择良辰吉日,尽速完婚。”

    顾凌风回到家,顾初凯和金戈都在。

    金戈说起自己在认真苑京的所见所闻,快活的不得了。

    “等过几日回了高阳,我定要将这些所见所闻告诉哥哥嫂嫂,能有一日我发达了,我也带着他们来苑京游玩,赏便天下名景。”

    顾凌风将这话听进耳朵,叫了顾初凯去书房。

    “你入国子监已经一年有余,皇上近日说起选官之事,你对未来,有没有什么想法。”

    顾初凯道,“一切听凭爹爹吩咐。”

    顾凌风好奇道,“你就一点想法都没有?”

    顾初凯道,“爹爹从小就最懂儿子,儿子相信爹爹,爹爹选的路,一定是正确的路。”

    顾凌风笑了笑,道,“你虽是这样说,但我还是要让你自己选一选。”

    “这话我同你娘也说过了,”

    “我们宁国士人释褐任第一个官职,主要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到州府任参军,或在外县任县主簿或县尉;”

    “二就是留在苑京皇上身边任校书郎、正字。”

    “这校书郎和正字,又以秘书省校书郎最为热门。”

    “宁人一般重京官,轻外官,因此,校书郎和正字的地位,又比外州府参军、外县主簿和县尉等更为清贵。”

    “如今摆在你面前的就这两条路,要么在京留任校书郎,要么外放去做县官,你选哪个。”

    顾初凯想了许久,道,“儿子想外放,去做县官。”

    顾凌风挑了挑眉,道,“为何?”

    顾初凯道,“不管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民生向来多艰。”

    “儿子想去地方为老百姓做实事,凭借自己成为像爹爹一样的人物。”

    “儿子不想靠在爹爹这棵大树下无忧无虑的成长。”

    父子二人对视良久,顾凌风笑道,“看来你说的不错,我们父子二人确实心灵相通。”

    “我已在圣上面前为你请命,圣上准你去泰州东莱县做县令。”

    “圣上体恤你年纪轻,因此暂时以一年为期。”

    “但你说的话爹爹很认同。”

    “你自己辛苦挣来的,才是你的。”

    “爹爹唯愿你在外努力成长,不叫爹娘担心。”

    “至于爹爹将你外放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为政之道一向凶险,你们兄弟姐妹都在外面,爹爹也好专心一致,实现抱负理想。”

    “倘若爹爹哪日不幸有难,也不至于连累你们兄弟。”

    顾初凯在顾凌风面前跪了,道,“儿子能明白爹爹的心情。”

    “儿子也会在外好好努力,终有一日,儿子也能保护爹娘,保护家中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