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陈陈 作品
第246章 南北差异
因为列车员的安排,苏糖带着一群小屁孩还算轻松,路上还能时不时地回答小屁孩们的天真幼稚问题,还能一起玩玩小游戏。
苏糖一边吐槽列车速度和环境,一边回答小屁孩们天马行空的各种问题,然后一起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傻乐。
窗外的景色也随着列车的前行而慢慢改变,从南方到北方,从青绿到枯黄。9月底,南方还是一片青绿,但北方却已经开始枯黄。
偶尔还能看到落叶飘飞的美景,当更多的是尘土飞扬。
摸一摸脸颊,是满手的尘,挠一挠,满指甲的土。苏糖感觉脸颊厚了两寸,头发重了两斤,全是尘土。
扭一扭,甩一甩,立刻尘土飞扬。
苏糖不自在地挠挠有些痒的脖子,后悔探亲了。
这样的车速,她就应该一直窝在槐树村。
“妈妈,冷。”
“嗯。冬天到了。”
北方的冬天总是来得这么早,才九月底就已经开始冷了。
小屁孩们穿上了外套,车窗外的庄稼也从稻谷变成了小麦,但都一片金黄。小屁孩们好奇这种变化,缠着苏糖让她讲南北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南北方差异巨大......南方,多种水稻为主,例如我们槐树村就属于南方,大部分田里都种着水稻,喜欢吃米饭,零食也是炒米饼、米糕......北方则多种小麦,喜欢面食、例如馒头、包子、面条......”
苏糖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南北方的差异。
不简单也不行,因为她的知识储备也让她深奥不起来。当初学习的地理知识早就忘光光,还给地理老师了,所说的不过是常识,或者平时旅游的所见所闻。
“南北方差异最明显的就是冬天的气温......气温、饮食文化等等都有差异,因为交通不便,南北方的人来往不多,交流不多,这种差异被放大,但随着交通的变迁、发达,以后南北差异会逐渐减少,南北方的人也会因为走动、迁移而慢慢融合......食物、服装、习惯等等也会因为交流的频繁而慢慢融合从而模糊南北界限。”
曾经北方秋裤、南方丝袜,但随着保暖神器的诞生,不管北方南方冬天的时候都一条保暖神裤就足够了。
几十年后,走在大街上已经很难再从衣着、语言,甚至饮食上区分南方北方人了。
其实,苏糖对这个时代的南北方认知是很少的,就略知皮毛而已。但不妨碍她滔滔不绝,曾经的旅游不是白浪费钱的。
一直安静的林念军看一眼一边说一边双手比划的苏糖,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这群小屁孩是真的相信苏糖所说的,相信以后有了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从南方到北方‘嗖’‘咻’的一下就到了。
为什么是‘嗖’‘咻’?
因为‘嗖’是提速后的火车,‘咻’则是飞机。
林念军点点头,梦想很好。
苏糖还在和孩子讨论火车、飞机,甚至地铁、高铁......让大家畅所欲言,开发脑洞畅想......孩子们还想到做一双能飞的翅膀,需要出门就装上,然后‘扑哧扑哧’就到了,还能顺便看看风景,也不用担心路不好......
苏糖点头赞同,“很好。”还不用担心堵车。
果然,孩子的脑洞才是无限广阔不受限制的。
林念军嘴巴颤颤,“是不是想太多了?”
空想吧?
领导不是说空想要不得,要落实到实践?
“空想也是想法,万一就实现了呢?”
在实现之前,谁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空想?
想法不怕多,更不怕空,万一见鬼的就实现了呢。
林念军嘴抽搐,“对。多想。”
“也不能多想,浪费脑细胞,影响健康。”
林念军......沉默是金。
......
“妈妈,冷了。”二宝紧紧靠在苏糖身上,“是不是冬天了?我最不喜欢冬天了。”二宝嘟着小嘴,然后扒拉着苏糖,小手捧着她的脸问喜欢北方还是南方?
苏糖敷衍,“都喜欢。”
“不行。最最喜欢,不能都喜欢,做人不能太贪心......妈妈,妈妈,妈妈......”
苏糖头痛,“叫魂呢。”
吵死了。
二宝丝毫不在意苏糖的冷脸,赖在她身上,“妈妈,北方的冬天会下雪吗?我们能堆雪人吗?雪花是不是甜的?”
“为什么会下雪?和下雨的原理一样吗?”
“为什么南方夏天下雨,北方冬天下雪?为什么南方不下雪?为什么北方少雨?”
......
二宝有十万个为什么,苏糖一一解答。
遇到回答不上的,认真地拿出纸和笔记录下来,“回家问吴爷爷。”
如果吴爷爷也不懂?
那就只能等他们长大后再去探索寻找答案了。
林念军的眼神闪了闪,还是第一次遇到会认真说‘我也不懂,我也需要学习’父母、老师,更让林念军意外的是,在说错被大宝纠正的时候,苏糖也会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然后说‘对不起,我错了。’
很多大人很多家长,即使错了,也会为了尊严而拉不下脸来道歉。林念军还是第一次听到父母向孩子道歉,说‘对不起’。
一路上,苏糖真的很让人意外。
曾经,林念军也听过关于苏糖的八卦,还不少,什么刁蛮任性,恶毒,甚至打骂婆婆,为了逼婆婆分家大闹公社......
说起苏糖,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只有一个词:彪悍。
还听说,她每次给陈川流写信或者打电话,都是要钱要票要东西。
......
虽然苏糖不在部对,但关于她的传言却从来没有少过。
特别是陈川流每次提起媳妇都一脸幸福地表示,她媳妇漂亮,聪明,善解人意,知识渊博,文明知礼......
优点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巧的是,每次陈川流在战友面前夸了他媳妇,他亲娘就会让人写信过来控诉他媳妇如何如何不好。
对比不要太强烈。
但接触苏糖后,林念军才发现,那些传言显得很可笑。这样一个娇娇弱弱的小姑娘,这样一个需要儿子哄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做出和婆婆对骂、打架的事情来?
直到苏糖在部对大展身手,一天打了三场,林念军才感慨一句‘果然,人不可貌相’。
越是貌美的姑娘,越是能装。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娇滴滴的小姑娘,直接给部对家属来了个大改变?
苏糖一边吐槽列车速度和环境,一边回答小屁孩们天马行空的各种问题,然后一起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傻乐。
窗外的景色也随着列车的前行而慢慢改变,从南方到北方,从青绿到枯黄。9月底,南方还是一片青绿,但北方却已经开始枯黄。
偶尔还能看到落叶飘飞的美景,当更多的是尘土飞扬。
摸一摸脸颊,是满手的尘,挠一挠,满指甲的土。苏糖感觉脸颊厚了两寸,头发重了两斤,全是尘土。
扭一扭,甩一甩,立刻尘土飞扬。
苏糖不自在地挠挠有些痒的脖子,后悔探亲了。
这样的车速,她就应该一直窝在槐树村。
“妈妈,冷。”
“嗯。冬天到了。”
北方的冬天总是来得这么早,才九月底就已经开始冷了。
小屁孩们穿上了外套,车窗外的庄稼也从稻谷变成了小麦,但都一片金黄。小屁孩们好奇这种变化,缠着苏糖让她讲南北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南北方差异巨大......南方,多种水稻为主,例如我们槐树村就属于南方,大部分田里都种着水稻,喜欢吃米饭,零食也是炒米饼、米糕......北方则多种小麦,喜欢面食、例如馒头、包子、面条......”
苏糖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南北方的差异。
不简单也不行,因为她的知识储备也让她深奥不起来。当初学习的地理知识早就忘光光,还给地理老师了,所说的不过是常识,或者平时旅游的所见所闻。
“南北方差异最明显的就是冬天的气温......气温、饮食文化等等都有差异,因为交通不便,南北方的人来往不多,交流不多,这种差异被放大,但随着交通的变迁、发达,以后南北差异会逐渐减少,南北方的人也会因为走动、迁移而慢慢融合......食物、服装、习惯等等也会因为交流的频繁而慢慢融合从而模糊南北界限。”
曾经北方秋裤、南方丝袜,但随着保暖神器的诞生,不管北方南方冬天的时候都一条保暖神裤就足够了。
几十年后,走在大街上已经很难再从衣着、语言,甚至饮食上区分南方北方人了。
其实,苏糖对这个时代的南北方认知是很少的,就略知皮毛而已。但不妨碍她滔滔不绝,曾经的旅游不是白浪费钱的。
一直安静的林念军看一眼一边说一边双手比划的苏糖,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这群小屁孩是真的相信苏糖所说的,相信以后有了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从南方到北方‘嗖’‘咻’的一下就到了。
为什么是‘嗖’‘咻’?
因为‘嗖’是提速后的火车,‘咻’则是飞机。
林念军点点头,梦想很好。
苏糖还在和孩子讨论火车、飞机,甚至地铁、高铁......让大家畅所欲言,开发脑洞畅想......孩子们还想到做一双能飞的翅膀,需要出门就装上,然后‘扑哧扑哧’就到了,还能顺便看看风景,也不用担心路不好......
苏糖点头赞同,“很好。”还不用担心堵车。
果然,孩子的脑洞才是无限广阔不受限制的。
林念军嘴巴颤颤,“是不是想太多了?”
空想吧?
领导不是说空想要不得,要落实到实践?
“空想也是想法,万一就实现了呢?”
在实现之前,谁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空想?
想法不怕多,更不怕空,万一见鬼的就实现了呢。
林念军嘴抽搐,“对。多想。”
“也不能多想,浪费脑细胞,影响健康。”
林念军......沉默是金。
......
“妈妈,冷了。”二宝紧紧靠在苏糖身上,“是不是冬天了?我最不喜欢冬天了。”二宝嘟着小嘴,然后扒拉着苏糖,小手捧着她的脸问喜欢北方还是南方?
苏糖敷衍,“都喜欢。”
“不行。最最喜欢,不能都喜欢,做人不能太贪心......妈妈,妈妈,妈妈......”
苏糖头痛,“叫魂呢。”
吵死了。
二宝丝毫不在意苏糖的冷脸,赖在她身上,“妈妈,北方的冬天会下雪吗?我们能堆雪人吗?雪花是不是甜的?”
“为什么会下雪?和下雨的原理一样吗?”
“为什么南方夏天下雨,北方冬天下雪?为什么南方不下雪?为什么北方少雨?”
......
二宝有十万个为什么,苏糖一一解答。
遇到回答不上的,认真地拿出纸和笔记录下来,“回家问吴爷爷。”
如果吴爷爷也不懂?
那就只能等他们长大后再去探索寻找答案了。
林念军的眼神闪了闪,还是第一次遇到会认真说‘我也不懂,我也需要学习’父母、老师,更让林念军意外的是,在说错被大宝纠正的时候,苏糖也会大大方方地承认错误,然后说‘对不起,我错了。’
很多大人很多家长,即使错了,也会为了尊严而拉不下脸来道歉。林念军还是第一次听到父母向孩子道歉,说‘对不起’。
一路上,苏糖真的很让人意外。
曾经,林念军也听过关于苏糖的八卦,还不少,什么刁蛮任性,恶毒,甚至打骂婆婆,为了逼婆婆分家大闹公社......
说起苏糖,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只有一个词:彪悍。
还听说,她每次给陈川流写信或者打电话,都是要钱要票要东西。
......
虽然苏糖不在部对,但关于她的传言却从来没有少过。
特别是陈川流每次提起媳妇都一脸幸福地表示,她媳妇漂亮,聪明,善解人意,知识渊博,文明知礼......
优点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巧的是,每次陈川流在战友面前夸了他媳妇,他亲娘就会让人写信过来控诉他媳妇如何如何不好。
对比不要太强烈。
但接触苏糖后,林念军才发现,那些传言显得很可笑。这样一个娇娇弱弱的小姑娘,这样一个需要儿子哄的小姑娘,怎么可能做出和婆婆对骂、打架的事情来?
直到苏糖在部对大展身手,一天打了三场,林念军才感慨一句‘果然,人不可貌相’。
越是貌美的姑娘,越是能装。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娇滴滴的小姑娘,直接给部对家属来了个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