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神秘的 作品

822新窑

而另一部分人,主要是由年长的赞赞贵族组成,他们言辞激昂地爱国陈词:

“这些窑炉理应雇佣阿哈德尼亚人。这些窑炉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怎么能让提比亚斯人知晓我们的秘密呢?”

不难听出,歧视的观念在他们的言论中已然根深蒂固。

但亚历山大最终以经济因素作为主要理由,成功地平息了这些反对的声音。

他登上高高的讲台,参议院大厦那独特的圆顶形状,仿佛将他的声音进一步放大,使之更加洪亮有力:

“各位大人,相比其他地区,赞赞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今已经相当之高了。就在昨天,我亲自走遍了整个城市,发现街道上很多人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成群结队地在市场上购买鱼肉。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每个人都至少拥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但与此同时,我也留意到,市场上很多商品的价格,比我离开之前高出了许多。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商家在故意囤货。所以,我特意询问了不同的店主,想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他们都告诉了我同一件事——大家都在要求涨工资。码头工人希望能多挣点钱来卸货,驾车的想要多拿些报酬来拉货,商店售货员也因为多干活而期望更高的薪资。甚至就连建造商店所需的木材,以及木匠的工钱等成本,都上涨了。”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我们这里人力短缺。工人们深知自已有议价的能力,所以开价越来越高,而店主们由于别无选择,也只能被迫接受这些高要求。”

“然后,这些工人赚了更多的钱之后,就开始相互竞价,抢购肉、酒、鱼、衣服、珠宝等有限的商品。

店主们则利用这种竞价的局面,把商品卖给出价最高的人。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必须在它彻底失控之前,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阻止。我们必须找到一种途径,既能增加人力和必需物资的供应,同时又能防止需求进一步过度增长。”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在这里启动如此劳动密集型的新项目,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许多贵族对亚历山大的演讲,心中都憋着一肚子话。

就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而言,实际上这种短缺只是局部现象,仅仅局限在赞赞市及其周边地区。贵族们在自已的封地上,其实拥有相当大的自由权力。

要是他们乐意,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鼓励一些农民迁移到赞赞,以此来缓解当地的劳动力压力。

至于工资上涨以及生活成本上升的问题,在贵族们看来,解决起来似乎也并非难事——只要想办法解决就行!实际上,这事儿他们平日里就最爱干了!

要是食品或者杂货的价格涨到了让人难以承受的高度,他们就会仗着权势,强迫供应商按照预先确定好的价格出售商品。

要是有谁敢违抗,那下场可不会太好,脑袋很可能就会被一根粗大的棍子砸开。这种解决方式看似简单直接,操作起来也容易,可效果却着实不怎么样。

贵族们之所以会这么想,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并不完全明白定价背后的原理。由于普遍缺乏经济方面的知识,他们单纯地认为,价格上涨仅仅是因为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贪婪地提高了售价。

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甚至坚信,许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商人故意囤积物品,以此哄抬物价。

正因如此,他们当中不少人对小贩、商人和贸易商充满了敌意,不仅对这些人征收重税,还对他们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以及购买的价格都进行严格限制。

然而,尽管贵族们心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满,在自已的封地里也自行其是,但即便是那些态度最为强硬的贵族,也没有谁敢公然反对亚历山大。

他们心里清楚,亚历山大对这种价格控制手段是多么地反感。帕夏此前已经多次明确表达过自已的不情愿,他始终坚持认为,价格应当由供求关系这一自然力量来调控,而绝非通过人为的强制干预手段。

此外,在贵族当中,也有一些人对提比亚斯人的处境心怀同情。

这便给了年轻的王子伯里克利一个据理力争的机会。

他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说道:“大人,提比亚斯的许多地区至今仍饱受战乱的折磨,贫困与失业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

农民们好歹还有些农场可以耕种,勉强不至于饿死。但城里的百姓……我听说,他们当中很多人每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

由于工匠们或是逃亡,或是不幸遇害,许多作坊都已倒闭。还有更多的作坊,因为赞赞运来的廉价产品而被挤出了市场。

“陶工、铁匠和木匠所遭受的打击最为沉重!不过,织工、裁缝、旅店老板和码头工人也失去了大量的工作机会。鉴于战败的局势,许多商会都纷纷搬到了赞赞!”

“这让许多男人感到绝望。倘若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恐怕他们会走上大规模抢劫和沦为盗匪的道路。更糟糕的是,他们很可能会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煽动,卷入一场致命的叛乱之中!”

“我恳请各位领主尽快对此事加以干预。这些水泥窑或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应该能带来一些缓解。”

不得不说,年轻的王子确实有几分智慧。他这一番聪明且有见地的讲话,轻而易举地展现出了他自幼所接受教育的水准。

所以,尽管领主们觉得他的话中有不少地方存在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总体上还是认同他所表达的主旨。

而且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窑炉的建设最终属于亚历山大的个人决策权力。

于是,当亚历山大站起身来,全力推动这个项目时,他说道:“王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提比亚斯的人民,尤其是提比亚的城市,比赞赞更迫切地需要我们的帮助。至少赞赞的人民拥有更多可以发展的产业。”

领主们尽管心中有些不满,但也觉得再争论下去毫无意义,最终一致举手投票,支持在提比亚的三座城市——首都塞萨利以及莉莉比建造窑炉。

这三座城市分别位于提比亚斯的北部、中部和南部,是当地最大的城市,并且都通过滇池河紧密相连,交通十分便捷。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条滇池河,这些地方才能发展到如今这般规模。

所以,初步计划是利用这条水路,将碎水泥和其他原材料来回运输到赞赞。船只需要沿着数百公里的漫长路线航行,才能抵达港口,然后在那里将物资装载到大型货船上,最终运往赞赞。

之后,一旦粉末经过妥善处理,整个运输过程便可以反向进行,为饱受战争摧残地区急需的建设提供所需的水泥粉末。

没错,这确实是一个相当耗费人力和时间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带来了诸多行政上的麻烦。

但这更多的是一项行政举措,而非单纯从经济角度考量,目的是为了满足亚历山大对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好在考虑到那个年代人工成本较为低廉,而且亚历山大已经有了一些提升效率的想法,所以价格应该还能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例如,设计专门用于运输这些产品的新型船舶,在港口安装更大、性能更好的起重机,以及对货物集装箱进行标准化设计,以使装卸过程更加快速、便捷,这些都已经被纳入计划之中。

唯一的问题在于,所有这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定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至少得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也正是亚历山大急于现在就开始推进此事的原因。

在做出建造新工厂的决定之后,他命令年轻的王子伯里克利在一周之内制定出预算,一个月内确定建造窑炉的具体地点,并在三天内招募到启动施工所需的工人和材料。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让这位年轻人既感到受宠若惊,又有些不知所措。作为一个战败国的王子,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已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职责,而且来得如此之快。

但亚历山大做出这一决定,其实是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

首先,他想向提比亚斯人表明,尽管他的一些家臣持有不同意见,但他始终将提比亚斯人视为平等的子民,并愿意将一些重要项目委托给他们。

其次,赋予王子一定的权力,也是为了显示王室并非完全是他的傀儡,他们依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第三,这也是一种以迂回方式让帕提亚夫人证明自已能力的途径。

不用说,儿子肯定会带着他的“作业”去找母亲,寻求帮助。由于缺乏经验,任务本身又极为艰巨,再加上亚历山大特意为他设定了如此短暂的时间,伯里克利不得不向家人求助。

这一切都给了亚历山大一个机会,让他看看这位成熟的女士究竟是言行一致,还是只会纸上谈兵。

亚历山大会在下次与这位女士见面时,坦诚地向她透露这一点,简洁明了地说:“夫人,我小议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展现出了办事的能力,这也是他们能获得席位的原因。”

“如今,我对你的实力也有了相当的了解。我在凯拉亲眼目睹过你的能力。只是很多人仍然心存疑虑,认为你不过是被征服贵族的替身。我相信你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所以我把这个项目交给你们家,希望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所有的异议。愿诸神与你们同在!”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年轻的王子伯里克利不停地在赞赞和提比亚斯之间奔波,拼了命地想要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只有在实际准备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才深刻体会到,要让这样一座工厂顺利运转起来,需要做多少繁杂的工作。

招募工人和主管,聘请工程师和建筑师,为这些工人安排食宿,计算他们的工资,找到一种高效的方式将工资迅速发放给分布在三个城市的数千名工人。

计算并收集所有的建筑材料,确保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供应顺畅,修理用于运输的大批马车、牲畜和船只,而最具挑战性的,当属正确、准确地记录这所有的一切!

对于伯里克利来说,有时候工作量实在太大,他只想找个角落蜷缩起来大哭一场。事实上,如果没有母亲和哥哥的帮助,这个可怜的男人可能真的就崩溃了。

……

然而,这一切对于亚历山大来说,并没有太多直接关联。

他把大部分责任都交给了年轻的王子,结束了当天的参议院会议后,便回家吃午饭。

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面包里塞满了分量十足的猪肉,还有加了韭菜和洋葱的五香鹿肉,涂了盐和黄油的蔬菜,炸得金黄的小块鱼,以及各种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像葡萄、生菜、黄瓜和柠檬。

用稀释的蜂蜜酒洗漱完毕后,亚历山大这才想起自已还没有去看过城东的情况。于是,趁着午后的阳光稍稍变得温和一些,他召集了士兵,换上普通的便装,套上铠甲,便出发了。

亚历山大来到的东区,曾被人们称作这座城市的“犯罪之都”,简直就是所有“不受欢迎”之物的集中倾倒场。

这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恶习,帮派横行无忌,赌场明目张胆地运营,敲诈勒索的行为屡见不鲜,教唆犯罪更是家常便饭。只要你能说出这些恶劣行径,便可知这东区曾经是何等的混乱不堪。

然而,在亚历山大强有力的统治之下,许多古老的混乱遗迹被无情地抹去。大多数帮派成员在几次血腥的打击行动后,非死即俘。

那些被俘虏的,要么在民众的欢呼声中被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要么被送往矿井,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劳作,直至精疲力竭。

而他们曾经盘踞的简陋木质巢穴,以及那些阴暗潮湿、弥漫着罪恶气息的小巷,如今已被宽敞的街道和崭新的多层石木结构建筑所替代。

通常来说,如此大规模的变动,必然会引发诸多不满,就像惊扰了鼠窝,会惹得老鼠和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愤怒不已。

但当时的环境却给了亚历山大一个短暂而又极为独特的机会。

这座城市历经战争的洗礼,已近乎废墟,许多原本的领导人也都不见踪影,而亚历山大却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庞大军队。

他向民众提供食物、金钱,甚至许下提供免费住房的承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就比较愿意忍受这些变革所带来的附带损害。

这部分新建的房屋,首先被分配给了士兵和军官的家属,剩余的则分给了普通平民。而且,由于有驻军在此,那些旧势力很难在这里死灰复燃。

当亚历山大巡视此地时,他着实吃了一惊,这里已然焕然一新。从人们身上所穿衣服的色彩,以及周围一些商店所售商品的品质来看,显而易见,这一区域的状况比城市的北部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看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小型当地市场,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日用杂货。市场周边,分布着许多实用的店铺,有理发店,店内的师傅熟练地挥动着剪刀,为顾客打造着时尚的发型;

有擦鞋店,擦鞋匠认真地擦拭着皮鞋,使其焕发出锃亮的光泽;

还有裁缝店,裁缝们精心地裁剪着布料,制作出一件件合身的衣物;以及染坊,五颜六色的染料在染缸中翻滚,将布匹染成绚丽的色彩。

偶尔,空气中会飘来烤面包和馅饼的浓郁香味,那香味浓郁醇厚,里面填满了鲜嫩的肉、鲜美的鱼和切得厚实的蔬菜,让人闻之垂涎欲滴。

不过,尽管东区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地位,但亚历山大还是察觉到,这部分城区与富裕的西部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说城市的西部是为中上阶层乃至富人们准备的繁华之地,城市的北部是穷人和下层阶级的聚居之所,那么东部和南部则容纳了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类人群——有辛勤劳作的农民,经营着各种中小店铺的店主,保家卫国的士兵,拥有自由身份的市民,以及从事各类“工作”的妇女等等。

基本上,这些人并不贫穷,但仍在努力攀登社会阶梯,整体社会成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在亚历山大游览此地时体现得十分明显,他偶尔会闻到一股令人不快的气味。

这一地区的输水管道和下水道系统还不够完善,尽管亚历山大颁布了法律,规定“任何人在房屋前发现垃圾,都将被罚款半天的工资”,但人们依旧没有意识到不能直接将垃圾倾倒在街上,即便面临罚款也屡教不改。